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根本,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十四五”时期,增强制造业根植性,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其内涵丰富、意义重大、来源多元,需要多方发力。
理解丰富内涵
理解制造业根植性,首先要从当前全球产业分工趋势来把握。在高度分工的全球生产网络中,企业根据生产所需要素投入和各国资源禀赋特点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最优区位。当一国要素禀赋发生改变从而与产业所需要素投入不匹配时,该产业就会从一个国家向外转移。如果原有的产业转移出去而接续替代产业没有培育壮大起来,就会造成该国“产业空心化”。近年来,发达国家大力推动制造业回流,发展中国家发挥低成本优势大力承接产业转移,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的压力加大。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对全球供应链安全造成严重冲击,凸显了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重要性,推动制造业的本土化趋势。要看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需要增强制造业根植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保持经济循环的畅通和制造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所谓根植性,与植物的生长过程具有相似性。植物通过根系获得水和生长所需的各种养分,根系越发达的植物,生长得越茁壮,对恶劣环境的抵抗力也越强。一些植物还具有根部分蘖的特征,从根部长出不定芽,伸出地面而形成新的植株,使种群发展壮大。与植物生长类似,产业也嵌入在一国经济、社会体系之中,通过汲取各种生产要素实现发展。产业根植性取决于产业与一个国家经济、社会中各种要素之间以及构成产业的企业之间结合的紧密程度,表现为产业抵御内外部环境变化而持续发展的能力。如同根植性强的植物能够适应恶劣的环境一样,根植性越强的产业越能抵御内外部环境变化,具有越强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
把握重大意义
提升制造业根植性在当下具有重大实践意义和价值。这不仅是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国内资源禀赋条件变化的要求,也是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的需要,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增强根植性有利于制造业抵御各种风险。从全球范围来看,我们所处的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层出不穷,技术颠覆性变革、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重大疫情冲击、国家间关系的变化等因素,都可能会导致制造业供应链中断、生产能力向国外转移。而国内不断上涨的生产成本、紧张的土地空间等,也加大了制造业向外转移的压力。这些内外部因素变化都可能使我国制造业发展受到影响,短期表现为国际竞争力下降、产出减少,长期则会造成生产能力衰退和产业萎缩。
增强根植性有利于保障国家安全。在开放的经济体系中,需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制造业的根植性是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的基础支撑。保障产业安全,要求制造业不会因为外部冲击发生供应链中断或由于过快向外转移形成产业空心化,强大的制造业根植性能够实现各种条件下的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运转。保障人民生命安全,要求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物资得到充足和及时的供应,强大的制造业根植性能够实现各种情况下日常生活物资和应急物资的生产和供应。
增强根植性有利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离不开国内大循环的支撑。只有制造业具有强大的根植性,才能够保障国内供应链的稳定和产业循环的畅通;只有制造业具有强大的根植性,才能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防范全球供应链中断,实现产业链的平稳运转;只有具有强大的根植性,才能保证制造业的繁荣,从而形成巨大的国内产业需求并带动消费需求,形成对全球资本的巨大市场吸引力,以超大规模国内市场需求带动国际大循环。
找准五大来源
在把握制造业根植性重要价值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分析的是,制造业根植性到底来源于何处?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总的来看,产业的根植性依托于产业所处国家的要素禀赋条件与产业生态,也受到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
其一,高素质的人才是根植性的基础。在现代经济中,土地、自然资源、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的作用相对下降,知识、技术、管理等高级生产要素的作用显著增强。而知识、技术、管理等高级生产要素是内化在高素质人才之中的。人是生产力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经济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人才,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和持续增长动力以高素质的产业人才为基础。产业人才包括推动产业技术创新的科学家、工程师,拥有专业技能的技术工人,具有企业家才能、熟悉市场和用户的经营者、管理者等。相对于商品、资本或技术,人才的跨国流动受到更大的限制,因此拥有高素质产业人才的国家,其产业发展更加不容易受到外部竞争的影响。
其二,不断增强的创新能力是根植性的源泉。建立在自然资源、初级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之上的产业,很容易由于本国自然资源的枯竭、生产成本的提高或国外更低成本生产者的出现而丧失国际竞争力,从而陷入衰退或向国外转移。而建立在创新能力之上的产业不但有更大利润空间可以消化成本的上涨,而且由于知识、技术积累和能力形成的长期性,更难以被竞争者模仿和替代。此外,产业是不断演进、动态变化的,技术突破会引发产业供给侧的变化,市场需求变化也需要通过创新创造新供给。当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与产业的要素投入需求不匹配时,强大的创新能力能够推动产业的持续升级和接续替代产业的孕育壮大,从而使制造业作为一个整体保持活力。
其三,相对完整的产业生态是根植性的依托。虽然在高度深化的全球产业分工格局下,每一个国家都不可能也没必要生产所有的产品,但是保持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产业在一个国家的扎根,不仅取决于该国的资源禀赋,而且受到上下游产业所构成的产业生态的影响。齐全的工业门类、完整的产业链条、完善的配套体系与深度的分工协作是我国制造业独特优势的来源。中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得益于在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和完善的产业生态支撑下的大规模产业化以及持续降低成本和技术迭代升级的能力。这些意味着上下游企业间形成紧密的分工合作关系,许多上游的配套投入品可以就近采购,从而降低供应链的成本、提高供应链的时效。其他国家如果要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就需要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生态,而复制完善的产业生态投入高、周期长、难度大,因此拥有完善产业生态国家的产业根植性就强。
其四,国内需求和市场是根植性的土壤。国民经济循环是包括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环环相扣的连续过程,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与国际需求相比,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随经济周期的波动性更低,而且国内企业更熟悉本国市场需求,供应本国市场的成本也更低。大国经济的发展大多主要依靠内需。扎根国内市场、立足满足国内需求的产业底座更稳、根基更牢。未来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将持续扩大,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将进一步带动消费升级,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提供超大规模且不断升级的国内市场支撑。
其五,数据要素和数字化能力是根植性的增强剂。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扩散,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不断深化,数据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生产技术一起,在制造业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新附加价值、改善客户满意度等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数字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不但能够通过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进一步增强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且能够通过对数据、软件化封装知识和技能的掌控,加强对全球价值链的控制力,从而也能够增强产业的根植性。
坚持多方发力
着眼制造业根植性的几大来源,增强制造业的根植性需要坚持多方发力。
第一,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发展。提高制造业的根植性,需要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发展,避免将制造业比重下降等同于经济结构优化,而是要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保持制造业占gdp比重相对稳定,培育一批技术先进、规模领先、分工深化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打造一批依托国内产业生态,创新能力强、附加价值高的行业领军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
第二,改善制造业发展环境。保障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土地空间,支持探索新型产业用地方式,促进工业用地提容增效。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运用,通过金融创新、供应链金融、区块链等技术使用,切实解决制造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第三,培养高素质制造业人才。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提高附加价值和利润水平,增强对年轻劳动力的吸引力。扩大制造业紧缺专业招生规模,深入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推行“学历证书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支持制造企业开展在职培训,建立一支适应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人才队伍。
第四,加大制造业的研发投入。加大制造业相关基础研究、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以及检验检测等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的财政投入,鼓励制造企业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对制造企业的研发投入特别是基础研究投入给予更大幅度的税收优惠,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环境,鼓励制造企业加大创新投入。
第五,保持制造业产业链相对完整。进一步完善中西部地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鼓励探索共建园区、飞地经济等利益共享模式,促进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组装等劳动密集型环节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支持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采用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先进技术和装备,通过生产率提高抵消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涨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第六,加强制造业产业链能力建设。通过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强对供应链各环节数据的掌控;通过工业互联网发展和工业app开发,实现工业技术、经验、知识和最佳实践的模型化、软件化、再封装。鼓励制造企业在向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产能的同时,在国内保留适当产能用于满足我国国内需求和中高端产品制造,建立“母工厂”作为新工艺开发验证和对全球工厂提供技术支援的基地,从而为增强我国制造业根植性提供重要支撑。